溫莎墓園日記讀後感-有沒有某本書裏的某個場景讓你...
說起來我第一次看溫莎墓園日記的時候並不知道他的作者是誰,只知道是一個叫木心的人,我很無知地想
這名字一看就是網上某非主流小說的名字嗎(原諒我的無知)。當時還驚訝了一下,寫的真好,果然網絡人才遍地啊。
後來看了陳丹青先生的一個演講,才知道木心先生是他的老師,我又驚訝了,於是去網上百度了一下,才知道這本書原來那麼風行過,百科用洛陽紙貴來形容他的暢銷程度。
溫莎墓園日記是一本小說集,裏面大概有十幾篇小短篇。
他寫的東西很有老派貴族的范,從第一篇的美國喜劇,一個站在窗前觀察樓下等公交女子的中年人,那種英國紳士般的情調躍然於紙上。
書里的短篇都是以不同的人物視角去看描述的生活狀態,我最喜歡的幾篇是以幼兒之眼為視角的,有一篇《夏明珠》我極其喜歡,那種小孩子還未受到社會價值觀影響的自我價值觀表現的相當淋漓盡致,很是童稚可愛。
我想到了沈複的浮生六記里的閑情記趣,同樣也是幼兒視角,很好。
豆瓣上有書評說,木心的文字不能多讀,太累人。就像一副極致的工筆畫,絲毫必現,面面俱到,雖說視覺是衝擊,畢竟看太多眼睛累。
我想也是,所以這本書雖然不長,我也斷斷續續讀了半個月,囫圇吞棗的睡前讀物。
作家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寫的那些事未必自己親身經歷過,但卻能讓讀者生出似曾相識的感覺。
讀完做了好幾個夢,夢見我幼年時期住過的小鎮。我沒有木心先生小說里寫的“我”那麼好的經歷,但幼年時期的小鎮經歷確實也難得可貴。我住在那的時候還小,尚未曉事,只憑著幼兒懵懂的第六感去親近別人。
我記得我們住在臨河的一側,河邊是高高的石塊硬化渠道的駁岸。那條河算是一條主幹河道,河流湍急,聽說連著海,據我們住的不遠的地方就是入海口。
我的活動範圍並不廣闊,只是沿著濱水一側的在各家走動,小鎮上的人性格都很分明,感覺很不用為生計擔心,離我們家最近的是一戶獨居的闊太太,她的頭髮很長很長,就像清人喜歡把小辮子編了盤在頭上,那幾年我經常見她這個髮型,她走路的樣子很奇怪,有種孕婦的闊綽感,腰身前挺,頭因為滿頭的頭髮後仰。我喜歡看她洗頭髮,夏日的傍晚,她會在門前洗頭髮,長長的頭髮滿滿地鋪了一整個臉盆。
闊太太的鄰居是一對老夫妻,我小時候喜歡去他們家看電視,可能是孩子不在身邊的緣故,他們倆也喜歡跟我玩。其中老婦人是鎮上一家藥鋪的坐堂老中醫,有一年我學游泳耳朵進水發炎,要不是因為她及時發現,並且給我用藥,可能我的一隻耳朵就聾了。
還有一家,也是一對老夫妻,我卻不怎麼喜歡去他們家,他們家的房基比一般人家要高出許多,每次去他們家玩,總要走好幾個樓梯,而且屋子也矮,開窗小,感覺一年四季屋裏都是暗暗的樣子。不過他們家長著滿滿一屋頂的太陽花,我曾經趁他們午睡的時候去偷過幾顆回來種,也種在屋頂上,很好養活,沒幾年就繁衍了一大片。後來被我媽扔掉了。
另一側的鄰居要正常許多,他們家從前是做沙石生意的,門前有一大片空地,沿河的一面還砌上了高高的牆,感覺很想烽火臺。他家的孩子還沒出去成家立業,一個姑娘正在讀書,小伙也還沒娶妻,跟父母住在一起。我最喜歡吃晚飯的時候去他們家玩,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著桌子吃飯看電視。
再往那邊去,是一家造小木船的人家,他家在臨河的地方有一個船塢,夏天沒事的時候跟小夥伴們躲在船塢裏納涼,帶上半個西瓜,河風在船塢裏打旋穿過,十分涼快。他家的隔壁有一戶人家種着一大片的晚飯花,就是那種傍晚時分開喇叭狀花的植物,後來我學植物學才知道那個叫紫茉莉。吃過晚飯洗過澡,大人們都在空地上納涼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孩就偷偷地跑去摘那個花,它的花托跟花瓣可以分開,掛在耳朵上就像一雙耳墜一樣。
還有很多很多細枝末節的地方,到現在我已經不能完整地描述當時生活的場景,但是經歷過的畫面就像一幀一幀的場景,靜止地很清晰。
我的童年大概就是在那個小鎮上度過的,那些幼年時期遇見過的人,現在仍然形象鮮活,但是至今已經十幾年沒有再見過面了。
大概他們再見我,也不會記得曾經在那如同過客一般的我了吧。
有點傷感。
Source: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315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