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這本書改變了我對傳統政治的看法
剛看了一位朋友寫的比較黃仁宇與錢穆的文章,覺得不錯。
黃仁宇的書我差不多讀完了,錢穆的書才讀了一本,所以還不能完全比較。就目前的感覺而言,兩個人的書都很好讀。相對而言,黃仁宇的作品因為很多是英譯中,所以當代人讀起來更流暢些;反倒是錢穆有傳統文學基礎,所以當代人可能讀起來累些。舉個例子說,錢穆的書裡,就會寫黃梨洲、王船山,到了黃仁宇的書裡,就不會這麼寫了。還有"常川“一詞,像我這樣文學底子差的,都是第一次讀到,實在是慚愧。
錢穆先生將很多細節的地方說清楚了,倒是讓人對傳統政治新增了一分景仰。過去讀歷史,是學生讀歷史,沒有實踐。現在讀歷史,是自己在體制內工作,了解當代政治如何操作,然後發過來看錢穆先生寫的歷代的製度與人事,就特別有感觸了。
舉個例子說,當代的地方政治,以縣為例子,一般是縣委書記提出想法,秘書班子寫稿,辦公室主任核准,書記簽發。由於大部分時候書記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沒有完整思路,所以秘書寫作班子要“努力聽懂領導的半句話”,其實就是自己動腦來勾劃政策法規,這是為什麼秘書們老是自詡是“關起門來當書記”。
如果是重大政策,那麼主任會帶著秘書班子先下去調研本地的實際,同時參閱其他兄弟縣市的經驗,拿出初稿後,還要反复徵求來自各方的意見,召集部門及鄉鎮的領導討論。與大家所設想的不同,這些人會字字計較,即使這些政策上的文字不一定都能落實。對他們來說,這就像是進了“政事堂”一樣,參政權一定要把握。反复徵求過後,改好的稿子會交給常委會商議,最後由書記拍板決定。為了確保稿子能通過,事先肯定會先徵求過幾位核心人物的看法。所以,中國政治其實還是一直有製度可言的,只是製度因為清朝的一些秘密政治的傳統還在而總是處於不透明的狀態之下。
還有一類部門性的政策,是由部門先草擬方案,然後由縣委辦公室(中書省)來負責核准後交書記簽發。
還有一個趨勢很有意思,總體來說,地方政治中,一把手主義在弱化,更多的政令都是集體決策,大概與誰都不願意承擔太重的責任有關。
……
說多了,不知道這篇評論能發出來不。
Source:https://book.douban.com/review/206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