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故事 - 一部真正的藝術史
比較了李春的《西方美術史》教程和德比奇等人著的《西方藝術史》,就是貢布里希給我的收穫最大。
也難怪會有出到十六版,要不是他在1995年過世,我們還會看到他最新的補記呢。
李春的是典型美院式的教材,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一一分析了藝術流派和藝術家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而對於藝術本身並不能給人以直接明了的概念,到底為何藝術家用不同的表現手法來表達同一題材,這之間有什麼內在的聯繫,很遺憾,我們讀不出來。另外,對於一部藝術史,不欣賞原畫來評價本來已是很空洞的,複製品或許能有助於我們了解藝術的部分美,雖然它已失去太多原畫的東西,然而讓我們從一副連色彩也沒有的複製品中去揣摩作者所說的威尼斯畫派善於用色,這是很考驗我們的想像力的。甚至有時候連黑白的複製品也沒有。
據說是徐悲鴻之子的徐慶平,他翻譯的三位不同國籍作家的藝術史倒是有些看頭,至少能讓我們拋開煩人的唯物史,略攬風格的變遷。但畢竟一本30元的藝術史大概也只能簡略到這種地步,比起李羅列的那一個個藝術家及其一副副作品來,德比奇等人對具有代表性的畫作或建築或雕塑進行全面透徹的分析是非常成功的。
回過頭來才評價這本我喜愛的《藝術的故事》,大概是名稱的原故,一提起什麼什麼的故事,在我們的印像中,似乎都是給那些對某方面有興趣了解而不要深入研究的業餘愛好者提供的入門書籍。這或許也就降低了他在中國專業美院的價值,然而他的確是非常好的書,不論是對專業還是非專業人士——如果現在還有這種區分的話。
1.他首先避免了沒有圖的評述,這是他故意如此,見其序。而且他不是孤立的在某章節為了敘述時才配以圖,更重要的是,很多圖都具有了歷史意義,用後來畫家的作品與前人的比較分析,這是本書的一個特色。
2.他關注的不是政治經濟如何變遷,雖然這是藝術家生活的時代背景,作者只是掠過,除非這種背景真正成了影響藝術發展的重大事件,如法國大革命對藝術家的影響。他所關注的是藝術家在不同時期所需要面對的問題,以及藝術家們為這些問題而探索的解決之道。如說道意大利文藝三傑對喬托和馬薩喬在用透視法表現人物立體效果時卻顯得僵硬的問題作出了各自的探索。
3.對於某個藝術家或流派盡量的拋棄偏見,進行客觀的描述。這比把藝術史當作進步的歷史觀念或者先入為主的把藝術的最高真理看作是反映現實的唯物史觀從而厚此薄彼的人要更像是個學者。比方李春的藝術史對於被認作是“現實主義”畫家的格列柯、卡拉瓦喬等人作了專題進行介紹,而把普桑和洛蘭放在一節。
總之,這本書讓我們如何真正從藝術的角度去看藝術,去看大師們的作品,去透析引起後現代主義對藝術進行的種種離奇的探索的背後的歷史。
Source: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10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