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ds

平原上的摩西 - 文學是一種精神跋涉



在《平原上的摩西》最後的《跋:我的師承》中,雙雪濤回顧了自己的文學歷程。從一個愛讀書的孩童
,到一名被矚目的小說作者,這其中的過程,就如同他平常的敘述,看似普通,實則載滿一個文學創作者的精神求索歷程。

《平原上的摩西》收錄了雙雪濤的十篇小說,同名篇目《平原上的摩西》是最為出色的一篇。故事通過不同人的講述,“還原”了一段十多年前的往事。而讀者跟隨小說中的所有人物一起“親歷”了那個時代,那段陰差陽錯的往事。

小說取材於出租車司機被殺案件,兼顧了對時代背景下人物命運的描述,既有懸疑推理的風格,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深刻與嚴肅。時間上的交錯騰挪製造出了引人入勝的懸念,而當讀者深入到每一個人物的敘述之中時,又感受到了時間的縱深感,觸摸到了案件背後的人生與命運。

《平原上的摩西》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挖掘的內容,不只是在故事本身,還包括創作的手法和對小說要表達東西的思考上。雙雪濤的創作雖然只有短短幾年,卻在這部小說之中呈現出一種對歷史的深度思考,對人性的細微體察,難怪被形容為“遲來的大師”。因為大師,正是那種對精神世界有著不懈追求和發掘慾望的一類人。

正如雙雪濤自己所說,他的寫作有一個“向上回游的過程”。最初可能是抒發自己,從閱讀,從人生經驗裡,從身邊的人和事開始,去觀望自己。在《大師》、《我的朋友安德烈》、《無賴》、《大路》等很多篇目中,我們都能看到一個幼小少年的形象,他的父母是普通工人,他 ​​會以第一人稱去講述校園生活、家庭和工廠、女孩、友情,等等。

而到了《跛人》、《長 ​​眠》、《冷槍》、《走出格勒》、《自由落體》時,這個小男孩成長為少年,也開始經歷青春期的叛逆、暴力、出走的慾望、對少女的渴望等成長中的必經階段,繼而真正走入成人世界。雙雪濤喜歡用第一人稱敘述,營造一種“親歷感”,而這些對社會底層普通人物的塑造和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其實正是他所謂的對自己人生的回溯,對父輩記憶的發掘與整理。

一個創作者只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時才能寫出撼動人心的作品。這個過程可能比想像中漫長,也或許會非常迂迴曲折,需要不斷的嘗試,用各種方法去尋找。雙雪濤也一定經歷過這樣一個過程,所以讀者才能看到《平原上摩西》的廣闊縱深,《大師》的從容不凡,《長眠》的魔幻現實主義,以及隨意一個短篇中對往事的耐心細緻描摹,對社會對人生對整個世界的思考。

“文學即是生活,無關身份,只是自潔和精神跋涉。”無論出現在讀者面前的“我”是怎樣的形象,在這個人物的背後始終承載著雙雪濤作為一個寫作者精神追求。這無疑是一種艱難的跋涉,但也是充滿希望的前行,是所有八零後寫作者應該去勇於嘗試的方向。

Source: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013682/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