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身與立命 - 不忘歷史就是要記住動盪歲月裡那些經世濟民的牛人們
所謂經濟,“經世濟民”也。這是中國古代文人誌士的最高境界,其終極目標就是儒家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能做到“經濟”二字的人必須文能安邦興業,武能禦侮卻敵。這是知識分子的最高目標,更是中華文化傳承的根源所在。其精神始終激勵國人,以家國為己任,以萬民為責任。這就是經綸濟世的意義。
經濟一詞,到了近代,意義雖有不同,但內涵卻沒有變化。特別是在風起雲湧亂世紛紜的民國時代,更是如此。國家的危亡,民族的興衰,考驗著文人誌士的志向和能力。他們在戰火硝煙中傲然挺立,不懼槍砲、不懼強權,以經世濟民的情懷支撐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技的進步,加快了社會變革的步伐。正是這群人帶領我們走進了現代世界的大門,領略了科技的魅力,使我們沒有在紛紜的內戰中落後世界太久。
歲月流逝,先人背影逐漸遠去,有的已經消失不見,主流的報載文章也尋不見踪影。餘世存,被稱為“當代中國最富有思想衝擊力、最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的著名學者,編著了《安身與立命》一書,梳理了32位民國名人的故事,從經濟和生存的角度,講述了那個時代為國為民的企業家、政治家以及文學家對“經濟”的理解和胸懷,描繪了一個個不屈的清晰地背影。
——篳路藍縷的創業家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支撐軍閥混戰的前提是實業。沒有實業支撐,所為革命也只是鏡花水月。曾經有人說過,近代苦難之源,在於實業不興。有識之士也深深感受到,先進技術和先進理念的重要性,以開闊的視野和經世的胸懷,憑藉著自身的勇敢和智慧,穿梭於刀尖之間,開創了近現代中國實業發展的新局面。梁啟超,以政治文明而傾力於經濟體制改革,銀本位的改革理念以及能夠有效遏制通貨膨脹的“大頭洋”,都證明了當之無愧的中國首位經濟改革家。范旭東,傑出的化工實業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奠基人,被稱作“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中國重工業之父”,生產出中國本國製造的第一批精鹽,開發成功了聯合製鹼新工藝。盧作孚,中國航運業的先驅,以辦輪船航運業為基礎,兼辦其它實業,把實業與教育結合起來,促進社會改革,以達到振興中華的目的,其成就跨越了“革命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三大領域。此外,周作民、虞洽卿、吳鼎昌、李嘉誠等等先驅者,在篳路藍縷開創事業的同時,都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無論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他們都無愧于“先驅”二字。
——浮萍漂泊的名人們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作為名人,當然不能不食人間煙火,也就離不開這些俗事。但文人都是有骨氣的,動輒不食嗟來之食。他們是如何謀生呢?王國維,憂道不憂貧,以寫書和稿酬為生,直至清華大學任教之後,生活方有改善。保皇派康有為雖然政治潦倒,但經濟有為,從身無分文的變法革命者、流亡者,變成了坐擁百萬的大富豪,開辦的十餘家企業遍及全國各地甚至在日本、美國,各種地產、房產不計其數,餘世存稱之為:謀國不成謀家謀房有成的康叔。作為國民脊樑的魯迅,在體制內當公務員的時候,工資捉襟見肘,甚至一度“跑著去領工資”,還因為“索薪”參加遊行被警察打落門牙。當他離開體制開始獨立寫作之後,生活才日漸好轉,實現了“財務自由”。號稱中國“盧梭”的大文豪鬱達夫,不滿意體制內的生活,脫離體制。為了掙錢寫了大量的遊記,有段時間每天要至少創作5000字,自己說:若不趁此好天氣多讀一點書,多寫一點稿子,今年年底怕又要鬧米荒。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民國的名人們雖然生活波折較大,但畢竟有一技之長,相較於百姓,依然是中產之上。
——八仙過海的術士們
貓有貓道,狗有狗道。為了生存,三教九流都在亂世中苦苦掙扎。江湖術士袁樹珊以算命為生,曾給何應欽、蔣介石、吳佩孚、杜月笙等人算命。能夠準確預測自己劫難的張其鍠,卻在劫難逃,橫死匪徒之手。精武臻道的孫祿堂,將武術和道術相結合,成就武林傳奇。余云岫、李宗吾、胡蘭成、蘇曼殊、周善培、章士釗等人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動蕩的歲月裡,譜寫了一首首驚天動地的傳奇經歷。
習近平曾經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前輩們用心血寫就的經歷,就是一部傳給我們後人的豐富典籍,讀好這本書,我們才能鼓足底氣,更好地開創未來。
Source: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058787/